返回介绍

最佳实践 49:MySQL 配置项优化

发布于 2025-04-20 17:44:44 字数 1369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

下面是几个需要首先关注的 MySQL 性能调优的配置项。如果忽略了这些配置,那么很快就会遇到性能问题。

- innodb_buffer_pool_size:在使用 InnoDB 引擎的环境中,在安装完成后,这个是第一个需要关注的配置项目。缓冲池是数据和索引被缓存的地方,这个值的设置要尽可能大。典型的配置值是 5~6GB(8GB RAM),20~25GB(32GB RAM),100~120GB(128GB RAM)。

- innodb_log_file_size:redo log 的大小。redo log 被用来保证写入的速度和故障恢复。建议设置为 innodb_log_file_size=512MB,但对于写入频繁的数据库,这个值应该调整成 innodb_log_file_size=4GB。

- max_connections:如果经常遇到 Too many connections 错误,说明 max_connections 值过小。一种常见的情况是,应用程序没有正确关闭连接,导致默认的 151 个数据库连接被很快用光。但如果该值设置过大(1000 或者以上),MySQL 收到的并发请求数很大,那么它可能会失去响应。在这种情况下,应用程序层的连接池技术会对这个问题有所帮助。例如 PHP MySQL 的 pconnect 方法,Tomcat 的 JDBC 连接池等。

InnoDB 是自 MySQL 5.5 版本后的默认存储引擎,它被更频繁地使用到。这是需要对 InnoDB 引擎特别设置的原因。

- innodb_file_per_table:用于控制对于不同的表是否使用独立.ibd 文件。设置为 ON 时,它可以在丢弃表或者截断表时能够回收存储空间。在 MySQL 5.6 以后,这个默认值就是 ON。这种情况下,就不需要再做任何额外设置了。在 5.6 版本前,在加载数据文件前,应该设置成 ON,因为这个配置项仅仅对新创建的表有效。

-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:默认值是 1,意味着 InnoDB 是与 ACID 完全兼容的,如果考虑数据安全性是第一需求,那么需要保持这个值为 1。在这种情况下,额外的系统 fsync 调用对于低速硬盘来说,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开销。设置为 2 时,在数据安全性方面稍有下降,因为此时每隔 1s 才把事务写入到 redo log 中。在某些数据完整性要求不高的情况下,可以设置为 2 或者 0。

- query_cache_size:建议在一开始就设置为 0,完全禁用查询缓存。

- slow_query_log:设置为 1,启用慢查询日志。慢查询日志是记录执行时间超过指定时间(long_query_time)的 MySQL 查询,是分析和优化 MySQL 的最重要文件。

- long_query_time:默认值是 10,建议修改成 1。在大部分应用中,超过 1 秒的查询基本可以判断为需要关注的执行语句。

- slow_query_log_file:指定慢查询日志的记录文件位置。

发布评论

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,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。
列表为空,暂无数据
   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。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。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,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