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介绍

3.2 DRDB 的安装与配置

发布于 2025-04-21 21:33:21 字数 3505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

3.2.1 安装环境说明

操作系统统一采用 CentOS5.5-x86-64,安装环境如表 3-1 所示。

表 3-1 DRDB 的安装环境

其中,主用节点和备用节点两块磁盘/dev/sdb1 是未经格式化的物理磁盘分区,大小均为 10GB。为了不浪费磁盘空间,建议主用节点和备用节点的镜像磁盘大小保持一致。

DRBD 安装的基本拓扑信息如图 3-2 所示。

图 3-2 DRBD 安装拓扑

3.2.2 DRBD 的安装部署

DRBD 的安装非常简单,可以通过源码和 yum 源方式进行安装。简单起见,我们直接使用 yum 源方式来安装,其他系统基本类似。下面介绍具体的安装过程。

通过 yum 安装 DRBD 服务,执行如下命令:

[root@master-drbd ~]# yum -y install kmod-drbd83 drbd83

加载 DRBD 模块到内核:

[root@master-drbd ~]# modprobe  drbd

检查 DRBD 是否安装成功:

[root@master-drbd ~]# lsmod | grep -i drbd
drbd                  300440  0

查看 drbd.ko 安装的路径:

[root@master-drbd ~]# modprobe -l | grep -i drbd
/lib/modules/2.6.18-194.el5/weak-updates/drbd83/drbd.ko

安装成功之后 drbd 相关工具(drbdadm,drbdsetup)被安装在/sbin 目录下面,并且会建立/etc/init.d/drbd 启动脚本。

3.2.3 快速配置一个 DRBD 镜像系统

DRBD 的配置文件主要分三个部分:global、common 和 resource。在运行时默认读取配置文件的路径是/etc/drbd.conf,这个文件描述了 DRBD 的一些配置参数以及 DRBD 设备与硬盘分区的映射关系,在默认情况下这个文件是空的,不过在 DRBD 的源代码包中包含了配置文件的样例。如果 DRBD 是通过 yum 源方式安装的,可以到对应的样例目录下去复制一份到/etc 目录下。在本书的环境下,样例目录是/usr/share/doc/drbd83-8.3.13/。drbd.conf 配置文件包含的内容如下:

include "/etc/drbd.d/global_common.conf";
include "/etc/drbd.d/*.res";

一般情况下,global_common.conf 文件仅包含 DRBD 的 global 和 common 配置部分,而在/etc/drbd.d 目录下还可以创建*.res 的资源文件,只要所创建的文件是以文件名 res 结尾的,DRBD 在启动的时候就会自动读取。将配置文件每个部分独立出来,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管理和维护。其实将 DRBD 所有配置部分都整合到一个单独的 drbd.conf 文件中也是可以的,不过,对于需要配置的资源比较多的情况,这样做就会变得混乱,难于管理。

为了讲述方便,下面我们将 DRBD 的所有配置都集中到一个配置文件中。下面是两台 DRBD 主机节点配置文件 drbd.conf 的简单示例。

[root@master-drbd ~]# cat /etc/drbd.conf
# drbd.conf
global {
usage-count no;         #
是否参加 DRBD
使用者统计,默认参加
}
common {
syncer { rate 200M; }   #
设置主用节点和备用节点同步时的网络速率最大值,单位是字节
}
resource r0 {           #
资源名字为 r0
protocol C;             #
使用 DRBD
的第三种同步协议,表示收到远程主机的写入确认后认为写入完成
handlers {
pri-on-incon-degr "echo o > /proc/sysrq-trigger ; halt -f";
pri-lost-after-sb "echo o > /proc/sysrq-trigger ; halt -f";
local-io-error "echo o > /proc/sysrq-trigger ; halt -f";
fence-peer "/usr/lib64/heartbeat/drbd-peer-outdater -t 5";
pri-lost "echo pri-lost. Have a look at the log files. | mail -s 'DRBD Alert' root";
split-brain "/usr/lib/drbd/notify-split-brain.sh root";
out-of-sync "/usr/lib/drbd/notify-out-of-sync.sh root";
}
net {
cram-hmac-alg "sha1";           # DRBD
同步时使用的验证方式和密码信息
shared-secret "MySQL-HA";
}
disk {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# 
使用 dpod
功能(drbd outdate-peer daemon
)保证在数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# 
据不同步时不进行切换
on-io-error detach;
fencing resource-only;
}
startup {
wfc-timeout 120;
degr-wfc-timeout 120;
}
device /dev/drbd0;
on master-drbd {                # 
每个主机的说明以 on
开头,后面是 hostname
(uname -n
)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# 
再后面的{}
中为这个主机的配置
disk /dev/sdb1;                 # /dev/drbd0
使用的磁盘分区是/dev/sdb1 
address 192.168.12.181:7788;    #
设置 DRBD
的监听端口,用于与另一台主机通信
meta-disk internal;
}
on slave-drbd {
disk /dev/sdb1;                 # /dev/drbd0
使用的磁盘分区是/dev/sdb1
address 192.168.12.182:7788;    #
设置 DRBD
的监听端口,用于与另一台主机通信
meta-disk internal;             # DRBD
的元数据存放方式
}
}

将上面这个 drbd.conf 文件分别复制到两台主机的/etc 目录下。drbd.conf 的配置参数很多,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使用命令“man drbd.conf”来查看了解更多的参数说明。

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,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,获取更多帮助,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。

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

发布评论

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,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。
列表为空,暂无数据
   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。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。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,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。